石巨良官方网站
http://6558.diaosu.cn
石巨良首页>文章>正文

石巨良的艺术人生

更新时间:2024-05-17 00:59:38 作者:bdzsjf

  对于一个有所追求的人来说,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把爱好变成职业,把职业变成事业。石巨良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。

  今年33岁的石巨良是华亭县山寨乡农民,自幼就喜欢写写画画,很有艺术天分。因为家里穷,买画笔画架、上专门的美术培训班竟然是他少年时遥不可及的梦想。但他天生倔强,小小的心里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,立志要在这片美的天堂中奋翅翱翔。放牛、割草时,一片沙土、雪地、河边的泥巴都是他的“创作”材料,拿根草棍,天上的飞鸟、地上的牛羊就落在了地上,栩栩如生;几经摆弄,一团泥巴就很快变成了人物或小动物雕像,像模像样。

  勤奋加天分,上初中时,他的漫画就开始频频发表在校办期刊《山鹰》上,学校里办板报、搞美术活动他是最活跃的分子。他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,每年过春节,亲朋好友的春联理所当然由他一手操办,村子里谁家娶媳妇布置新房,总会聘请他这个“灵窍人”,老师和街坊邻居们都说:“这娃将来肯定有出息。”

  然而命运并没有垂青他。初中毕业时,同样因为贫困,他失去了继续学习或者上专业院校的机会。为了生计,16岁那年他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。他去过内蒙、宁夏等近十个省市,每到一处,他总要抽空到当地的文化名胜、艺术馆站、人文古迹等地方看看,常常流连忘返,为那里的艺术风韵所迷恋。打工挣来的几个小钱,也大多被他买了价格不菲的美术书籍。1994年春天,他打工到河南,又从河南到了河北的曲阳县—中国“石雕之乡”,在这里,雕塑是一项产业,几乎人人都会雕塑,到处搞雕塑,雕塑作品不但畅销国内,还远销海外为国家创汇。倘徉在这所艺术殿堂里,他深深被中华石雕艺术的博大精深感染。在这里,他停留了半年多,一颗种子也在他的心里悄悄萌芽。

  秋季,他又来到了首都北京,劳动人民文化宫、故宫、中国蜡像馆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异彩纷呈的书画、故宫气势恢弘精美绝伦的建筑、蜡像馆里开国伟人的传神肖像等又一次震撼了他的心灵,也坚定了他刚刚萌芽的决心。自此,他下定决心专攻雕塑和彩绘,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。那年他21岁。

  第二年,他慕名来到被成为中国泥塑之乡陕西省凤翔县,先拜访了民间泥塑艺人胡新民,受大师一番指点后,又被推荐到另一位雕塑泥塑大师胡振华那里正式拜师学艺。如同一只蜜蜂钻进了花丛,他高兴地就只剩下疯狂的采撷了。在胡振华大师那里,他系统学习了宗教雕塑、仿古建筑彩绘的各种技法,胡师父从事雕塑艺术多年,见多识广,还为他比较全面地讲解了雕塑艺术各个流派的风格、表现形式和特点等,指导他博采众家,各取所长。因为他有天分、功底好,再加上十分勤奋好学,他的技艺很快得到了提升和飞跃。两年后,他学成出师自立门户。

 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音乐。同样,绘画与雕塑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形式,但从造型艺术的角度上讲也非常有渊源,最难得的就是两者兼而有之,这样就可以互相补益,所得的造诣也要比独攻一门的要高。石巨良恰好就属于两者不但兼而有之,还“优之”的类型,他两样兼工,所以他的师父评价他:雕塑中含绘画的风韵,绘画中又有雕塑的风骨。他突破了以往大师们固守的一套宗教雕塑的传统模式,追求从真人中取型,力求传神。他说:“虽然宗教雕塑有其特殊性,但也要尽最大可能接近生活,接近真实,力求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。所以,每当面对一个表现题材,我都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,掌握人物的经历、性格等,尽可能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,然后再在现实生活中取型改造。”看了他的作品,很多群众第一个感觉就是真,都说好像在那儿见过似的。

  从1996年起,他带着这门手艺走遍了陕甘两省,共雕塑泥塑作品300多件,古建筑彩绘100多处,很多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都有他的杰作。风风雨雨,奔波十年,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转变,许多和他交往过的人也给了他最朴实的六个字:人厚道、活地道。不过他最引以为荣的还是1996年参加了被认为是“华夏第一”的陕西永寿三佛洞八百罗汉群塑造。当时,他和其他大师们一道,呕心沥血,力出精品,奋战了整整两年,造出的佛祖、菩萨、金刚、罗汉等近一千多尊雕像个个栩栩如生,衣带翻飞,各具神态,被专家和行家们认为是中国罗汉雕塑的经典。这段自豪的经历,常被他津津乐道。不过,我们期望的是他能很快做出新的经典。
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